欢迎您, 登录 / 注册 成为最可爱的人
当前位置: 首页> 正文
退役不褪色,基建工程兵影像艺术家周顺斌用镜头记录深圳40年
来源:深圳市关爱行动公益基金会
发布时间:2022-05-09

周顺斌,从基建工程兵新闻报道员,到深圳电视台记者、著名摄影家;从最早的深圳“拓荒牛”,到城市发展的见证者和记录者,他的人生因深圳而灵动、因时代而精彩。40多年后,已近古稀之年的他依旧执着,为深圳而不懈创作,就像这座城市中的那些河流,无声,无华,一往无前。他叫周顺斌,一个退役老兵,一个用光影记录时代大潮的深圳人。


两栋大楼直插云霄,中间一个身着蓝色背心的建筑工人,正高举双臂吹着哨子指挥吊车,阳光从左上方照在他的身上,高耸的大楼仿佛正从他身侧崛起。这是基建工程兵影像艺术家周顺斌拍摄于1984年的摄影作品《升》,这张照片历时两天,换了两个拍摄对象,才从数十张胶片中选出。


“《升》发表后,有不下5个人跟我说是因为看到这张照片,下决心来深圳的。”周顺斌说。从1981年南下深圳,从端起照相机的那一刻,“把深圳的发展告诉全世界”就成了周顺斌的使命。而今,他的摄影作品早已成为时代印记。


叩响新时代大门的见证者

1953年,周顺斌出生于四川省武胜县,1970年1月参军时。当时的周顺斌在部队主要负责收发报纸,后来担任了新闻报道员。1981年初,周顺斌所在部队要派出20人的先遣队提前南下参加深圳城市建设,临出发时,发现少了一名新闻报道员,周顺斌就这样被“塞”进先遣队,当年他28岁。


当时的深圳,常住人口不到2万人。周顺斌说:“我们刚来的时候,就是来开荒的,谁也想象不到它后来的样子。留下就是出于军人的天职——服从。”


那时的周顺斌,常带着媒体记者前往部队工地采访。有一次,一名记者问他:“部队没有相机吗?”就这样,部队很快托人在上海买了一台海鸥牌双镜头照相机。


周顺斌清楚地记得,拿到相机的当天下午,部队首长要去当时深圳第一高楼——深圳电子大厦工地开动员大会,他的任务是拍照记录。周顺斌赶忙从通心岭部队驻地穿过大片稻田到东门老街买了一本《摄影指南》。研究了两个小时,总算基本了解了光圈、快门、焦距、感光度这些摄影基础概念。就在这一天,他拍下了作为报道员的第一张新闻照片。


1982年春,周顺斌接到拍摄部队军列的任务,他一早背上相机来到原深圳北站。当时天刚刚亮,天空中飘着蒙蒙细雨,闷罐车已经停靠在车站,这是一趟从北方南下的火车,指战员还穿着棉衣棉裤,背着行囊排队沿着铁轨向集合点走去。周顺斌把光圈开到最大,举起相机,拍下了这个画面。这张照片,就是后来广为人知的《大军南下》。


1983年,这张照片被中国人民革命军事博物馆收藏,周顺斌也第一次明白了摄影记录时代的意义。在拍摄时,周顺斌下意识地采用了放射性构图,利用铁轨延伸加深了画面纵深感,照片中的士兵们不仅仅是在走向新的战场,也是在走向新的生活,走向城市新的未来。


做时代的“第三只眼”


1981年到1983年间,周顺斌骑着他的五羊牌自行车,穿梭在各个部队工地之间,用镜头记录了大量部队工程以及基建工程兵的日常生活图景。


1982年,基建工程兵承建深圳电子大厦,这是深圳第一个超高层建筑,也是基建工程兵转向民用建筑工程的关键一战。这栋大楼从开工到完工,每个重要节点都被周顺斌记录了下来。周顺斌记得,大厦完工后,很快一个笑话在深圳流传开来——电子大厦盖歪了。为了打破这个谣言,部队专门请来测绘专家进行检测,最终证明工程质量完全合乎标准,打消了当时社会上对基建工程兵承建城市高层建筑工程的疑虑。


当年,周顺斌完成了自己的另一代表作——《喝泥水的战士》。画面中,一名战士左手握着铁锹,两脚踩在泥浆里,正趴在地上喝泥坑里的水。他的裤子后面,还有着明显的补丁。“这张照片拍摄于八卦岭地下排洪渠的施工现场。”周顺斌解释说,深圳气候炎热,战士们施工时挥汗如雨、口干舌燥。但工地远离驻地交通不便,后勤人员很难及时送来饮用水。所以战士们就在挖水沟时用篱笆围一个圈,让水慢慢浸过来,沉淀泥沙后直接饮用。这个经典画面,成为第一代深圳建设者——当年的基建工程兵艰苦奋斗精神的生动写照。


最在乎的身份是“老兵”


1983年9月15日,基建工程兵集体转业,周顺斌所在部队改编为深圳市第一建筑工程公司,周顺斌随部队转业,担任宣传干事,依然没有放下相机。记录这个城市的成长、时代的发展,成了周顺斌心中的使命。


如何在照片中表现出当时的深圳气质?整个1983年,30岁的周顺斌都在思考这个问题。一年以后,《升》诞生了。


《升》是深圳摄影界获得第一个全国文化艺术类金奖的作品,也是广东历史上第二个获得这一殊荣的作品。“气势”是周顺斌在这张照片中最想呈现的特质。周顺斌说:“这张照片就是那个时代的缩影。” 周顺斌至今还记得有一位评委说,“《升》给了中国乃至世界观察特区建设的一个窗口,它属于国家记忆”。


从此,用影像记录时代,开始成为周顺斌的追求。1984年,周顺斌在参加夜校摄影培训班时拍下了著名作品《深圳总工会职工夜校》。“当时我们正在考试,我忽然看到有个孩子光着身子背对着我坐在桌子上,一屋子的大人、包括孩子身边的母亲都在专心致志地书写考卷,这个光着身子的孩子顿时改变了考场的气氛,我马上意识到这是一个难得的历史画面——那是一个对知识如饥似渴的时代,我们这代人的努力,注定会改变自己,也会改变我们的下一代。这不同样是深圳对于国家、对于时代的意义吗?刚好我随身带着相机,于是赶紧架好三角架拍下这一幕。”周顺斌回忆说。


这张照片后来被很多人改了一个名字,叫《光腚娃》。


因为佳作不断,转业后的周顺斌很快加入深圳电视台,成为一名活跃在新闻一线的专业记者。干了一辈子摄影,周顺斌获奖无数、荣誉等身——深圳摄影学会副会长、中国摄影家协会会员,可他最在乎的身份仍然是“老兵”。


如今,周顺斌的数万张摄影作品已经成了记录深圳发展的“历史长卷”。多年来,他为众多博物馆、档案馆、图书馆以及企事业单位,提供了大量珍贵的影像资料。2018年12月,电影《照相师》在全国各大院线陆续上映,周顺斌就是这部电影中基建工程兵刘北方的原型。


退休以后,周顺斌频繁参与和基建工程兵相关的影展活动。除了与老战友相聚,他更愿意看到年轻人前来观展,了解那段城市历史。总结自己多年的摄影之路,周顺斌最难忘的还是部队对自己的培养。军人品质不仅已经完全融入了他的生命,也融入到被他定格的每个历史瞬间。直到现在,周顺斌仍未放下相机,他说:“只要我还能拿得动相机,我就会继续拍下去。”

Baidu
map